認識鞋子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腳需要有哪些特色的鞋子,現在我們要來認識鞋子才能找到和我們的腳“速配”的鞋。
- 後跟鞋套(heel counter):圍繞在腳跟旁的一片較硬的結構,可以提供腳跟的穩定性
- 上層(upper):包含了鞋頭(toe box)、鞋身、鞋舌及鞋帶等包覆腳背的部份;以材質分又有合成皮、尼龍布、熱塑材質或防水透氣材質(例 Gore-tex)等等,主要是以輕量化及透氣為目標。
- 內底(insole):俗稱鞋墊。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鞋墊,主要目的是增加舒適度、提供更多的穩定,或是讓你的腳和鞋能更合貼。替換方便,也較能客製化以補強原廠設計不足的地方。
- 中底(midsole):位於上層和大底的中間,主要提供吸震及穩定的功能,因此是各鞋廠展現科技的地方。結合各種不同軟硬、密度、吸震的發泡材質,有時也會加上一部份的熱塑材料以增加穩定性。依功能有時此層的前、後足的部位也會有特別設計。另外此層也是決定足弓位置支撐位置高低多寡的地方。
- 大底(outsole):最下層主要接觸地面的部位。在跑鞋的部位來說以橡膠材質為主,但仍會依特殊功能需求添加其他物質以增加吸震或是穩定性。如果是登山鞋最有名的就是黃金大底(vibram)了!
上下圖皆同:
紫色為後跟鞋套(heel counter)
綠色黃色為上層(upper)
粉紅色為中底(midsole)
下方土黃色為大底(outsole)
另外內底(insole)從外則看不到
|
找到符合需求的鞋子之後,接下來就是試穿了!有幾點建議
- 在黃昏或晚上腳比較腫脹的時候去試穿。
- 兩腳都要試穿。前面提過,有些人兩腳是不一樣大小的,但是也許你自己並沒有注意到,所以建議兩腳都要試穿。另外,襪子、輔具、鞋墊或是其他你會一起穿著跑步的物品,請一並穿著來試穿,才會比較適合。鞋帶也要記得綁喔!
- 如果允許的話,試穿時間盡量超過10分鐘,如果有讓你不舒服的突點、摩擦或是設計,也才容易發現;甚至在專業的跑鞋店,可以讓你小試跑一下,讓你真正的去體驗這雙鞋。
- 請試著彎彎看鞋子,或是試著踮腳站,看鞋子彎折的位置是不是和你的腳趾根部(ball of the foot)符合。如果是不合的,可能這雙鞋對你來說太大或太小(也有可能是設計不良)。彎折的位置不合如果硬穿,會讓腳受壓力的位置改變,而容物產生不適。
鞋底彎折處要和腳趾根部相同(ball of foot) |
- 站立時,腳的最前端和鞋子端要有一個食指寬的空隙。腳掌的寬度(楦頭)不要忘記,腳的兩旁不要壓迫。
- 腳跟要能穩定的在後跟鞋套(heel counter)裡不會亂動。記得也要看一下後跟鞋套是不是正的喔(有時候是設計的關係,有時是品管的問題導致是歪的,所以要小心確認喔)。
- 當起步或停止時,腳不應該在鞋子內前後滑動。
何時該換鞋?
如果你喜歡跑步,或是有跑步習慣的人,請記錄一下每次跑的哩程數。一般的跑鞋的設計大概在300~500英哩(480公里~800公里)就需要更換,當然也會因訓練的方式和強度而有變異。另外如果發現鞋子變型(在平面會晃動)或是中底有明顯的縐痕時,也會建議換鞋。
另外要提醒的是,中底是主要吸震的部位,因此也是最容易壞掉(失效)的地方。如果你原本練跑都很正常,但某天開始膝蓋、脛骨或是其他地方開始覺得不舒服,那就要考慮看看是不是因為鞋穿太久老化而失去減震效果而產生的結果。
鞋帶(lace)
左圖:腳趾有變型或趾甲有問題的腳可以試試這樣綁 中圖:正常的綁法,可以讓腳跟往鞋後跟緊靠 右圖:高足弓可以這樣試,可增加鞋內的空間不會太壓迫腳背 |
沒有特別需求的話,一般還是建議選擇綁鞋帶的鞋款比較適合。因為它比較能在走動/跑動時幫助把腳真正的貼緊鞋子,避免不必要的滑動。如果你的腳有一些問題,也有一些特別的鞋帶綁法可以符合你個人化的要求,以達到舒適的效果。這邊則提供三種方式給大家參考。
關於鞋子/選鞋的介紹就暫時到這邊,不知道有沒有幫助到大家?這邊提的主要是一般的概念,如果你是已經有足部的不舒服需要做特別的加強或保護,那還是建議大家找專業的治療師做個別化的評估與治療,才能盡快地以舒適的方法回到運動場上喔!
穿不適當的鞋很多問題都可能會發生喔! |
延伸閱讀:慢跑風盛,如何選雙適合你的鞋?(上)